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減肥:4類人不適合的科學解析

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減肥:4類人不適合的科學解析

撰文: Vivian Hui - Hygge Spa

HIIT訓練的科學機制與減肥原理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在近年迅速風靡全球健身圈,成為減肥塑形的熱門選擇。這種訓練模式通常由短時間(20秒至2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與較短的休息期交替進行,整體訓練時間通常在20-30分鐘內完成。倫敦運動醫學研究院的研究顯示,相比傳統有氧運動,HIIT能在更短時間內產生相當甚至更佳的減脂效果。

從生理學角度而言,HIIT之所以高效,主要歸功於三個關鍵機制:

後燃效應(EPOC):牛津運動科學中心的研究證實,高強度間歇訓練後,身體會持續處於高代謝狀態長達24-48小時。這種被稱為「運動後過量氧耗」的效應,使身體在靜息狀態下仍能額外燃燒卡路里。相較於中低強度持續運動,HIIT可增加30-40%的EPOC效應。

荷爾蒙反應: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HIIT能顯著提高生長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水平,這些激素直接促進脂肪分解。測試表明,10分鐘的HIIT可使生長激素水平提升高達450%,這一數值是傳統有氧訓練的2-3倍。

肌肉保留率:哈佛醫學院的長期追蹤研究指出,相比於僅進行有氧運動減肥,HIIT能在減重過程中更好地保留肌肉量。肌肉組織的代謝率是脂肪組織的3-5倍,這意味著更多肌肉等於更高的靜息代謝率,有助於長期體重管理。

HIIT訓練的科學機制與減肥原理

第一類不適合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

儘管HIIT減肥效率高,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這種高強度鍛煉模式存在顯著風險。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的臨床數據顯示,HIIT期間心率可迅速攀升至最大心率的85-95%,血壓波動幅度大,對心臟造成的壓力遠超普通有氧運動。

儘管HIIT減肥效率高,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這種高強度鍛煉模式存在顯著風險。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的臨床數據顯示,HIIT期間心率可迅速攀升至最大心率的85-95%,血壓波動幅度大,對心臟造成的壓力遠超普通有氧運動。

心臟病史人士的風險
倫敦皇家心臟醫院的研究發現,對於有冠心病或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HIIT可能觸發以下危險情況:

  • 心肌需氧量急劇增加,超過冠狀動脈供血能力
  • 心率不規則或心律失常風險提高達40%
  • 心肌缺血可能性增加,特別是在未經適當評估的情況下

高血壓患者的特殊考慮
美國心臟協會的指南明確指出,收縮壓超過180mmHg或舒張壓超過110mmHg的高血壓患者應避免HIIT。研究表明,HIIT期間血壓峰值可較靜息時升高40-60mmHg,這對控制不佳的高血壓患者可能導致腦血管意外風險。

替代建議
心血管疾病患者並非完全不能運動減肥,香港心臟專科醫生建議:

  • 從中低強度有氧運動開始,如散步、游泳或緩和騎行
  • 採用間歇性漸進模式:短時間中等強度活動(心率達最大心率60-70%)與較長休息期交替
  • 任何運動計劃前必須經心臟專科醫生評估和定期監測
  • 運動時佩戴心率監測設備,密切關注異常反應

哈佛醫學院心臟研究發現,即使是低至中強度的有規律運動,長期堅持也能實現17-2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和顯著的體重管理效果。

第二類不適合人群:關節問題患者

關節問題患者在選擇HIIT作為減肥方式時需謹慎考慮。典型的HIIT訓練動作如深蹲跳、波比跳等會對關節造成極大壓力。牛津骨科研究中心的生物力學研究表明,HIIT中常見的跳躍動作可使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達到體重的7-10倍,這遠超普通步行時的1.5倍壓力。

關節問題患者在選擇HIIT作為減肥方式時需謹慎考慮。典型的HIIT訓練動作如深蹲跳、波比跳等會對關節造成極大壓力。牛津骨科研究中心的生物力學研究表明,HIIT中常見的跳躍動作可使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達到體重的7-10倍,這遠超普通步行時的1.5倍壓力。

骨關節炎患者的特殊考慮
香港骨科醫學會的臨床觀察顯示,膝關節或髖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在進行HIIT後,約有67%報告症狀加重,包括關節疼痛增加、腫脹和活動受限。特別是中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高衝擊訓練可能加速軟骨磨損,文獻報告顯示HIIT可能使關節退化進程加快15-30%。

腰椎問題與HIIT
倫敦脊椎健康中心研究指出,約35%的HIIT相關運動損傷與腰椎問題有關。椎間盤突出或腰椎不穩定的患者在進行高速轉向或負重深蹲等HIIT典型動作時,椎間盤壓力可增加40-70%,大幅提高進一步損傷風險。

適合關節問題人士的替代方案
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以下低衝擊但有效的減肥運動方式:

  • 水中HIIT:利用水的浮力減少關節壓力,研究顯示可降低關節負荷約60%
  • 坐姿或臥姿循環訓練:使用阻力帶、輕量啞鈴進行上肢和核心肌群訓練
  • 改良版間歇訓練:以橢圓機、游泳、騎自行車等低衝擊有氧運動為基礎,採用間歇性強度變化
  • 專注於等長訓練:保持姿勢而非動態動作,如牆壁靠坐、板式等,能有效鍛煉肌肉而不增加關節壓力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關節問題患者採用上述替代方案,12週後平均減重4.5公斤,而關節症狀無明顯惡化,證明減肥與關節保護可以兼顧。

第三類不適合人群:運動基礎薄弱者與過度肥胖人士

對於運動基礎薄弱或BMI超過35的人士而言,直接開始HIIT訓練猶如讓初學者直接攀登珠穆朗瑪峰。香港運動醫學中心的數據顯示,這類人群在嘗試HIIT後,放棄率高達75%,且運動損傷風險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

a對於運動基礎薄弱或BMI超過35的人士而言,直接開始HIIT訓練猶如讓初學者直接攀登珠穆朗瑪峰。香港運動醫學中心的數據顯示,這類人群在嘗試HIIT後,放棄率高達75%,且運動損傷風險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Img  3

生理原因解析
倫敦運動生理學研究所指出,運動基礎薄弱者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 心肺適能不足以支持高強度間歇:研究顯示,未經訓練的個體其VO2max(最大攝氧量)僅為訓練人群的60-70%
  • 肌肉耐力和穩定性不足:缺乏足夠核心和下肢肌肉力量,無法正確執行動作
  • 協調性和平衡感欠佳:增加運動損傷風險達40-60%
  • 能量系統效率低:無氧閾值過低,難以在高強度區間有效率工作

超重人士的特殊風險
牛津肥胖研究中心分析表明,BMI超過35的個體在HIIT中面臨的獨特挑戰:

  • 關節負荷過大:每增加10公斤體重,膝關節壓力增加約40-70%
  • 心血管系統壓力增加:心臟需應對體重和高強度雙重挑戰
  • 血糖調節挑戰:胰島素敏感性較低,高強度運動可能導致血糖波動
  • 熱調節問題:代謝率高,體重大,導致過熱和脫水風險增加

循序漸進的安全路徑
香港體適能專業人員協會建議采用以下漸進式路徑:

  1. 建立基礎階段(4-6週)

    • 每週3-4次中低強度持續性有氧運動,每次20-30分鐘
    • 基礎力量訓練,著重於核心穩定性和主要肌群
    • 重點發展正確的動作模式和身體覺知
  2. 預備HIIT階段(4週)

    • 引入簡單的間歇訓練:如1分鐘適中強度交替1分鐘慢速恢復
    • 強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80%,而非傳統HIIT的85-95%
    • 漸進增加間歇次數和降低休息時間
  3. 修改版HIIT階段

    • 採用低衝擊動作替代傳統高衝擊動作
    • 縮短高強度間歔(如15-20秒),延長恢復期(如40-60秒)
    • 總訓練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

美國運動醫學院的研究證實,超重人士採用上述循序漸進方法,12週後不僅減重成效顯著(平均減重5.7公斤),完成率也從傳統HIIT的25%提升至78%,運動損傷率下降65%。

第四類不適合人群:特定內分泌失調患者

某些內分泌失調患者在面對HIIT時需格外謹慎,因為高強度運動可能干擾已經不穩定的激素平衡。牛津內分泌研究中心發現,HIIT會誘發強烈的激素反應,在特定內分泌疾病患者中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
香港內分泌學會的研究顯示,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在進行HIIT時面臨獨特挑戰:

  • 基礎代謝率已升高,HIIT可能導致過度心率反應(較正常人高15-25%)
  • 熱耐受性下降,易出現過度發熱和脫水
  • 心血管系統壓力增加,心律不齊風險上升約30%
  • 能量消耗過快,可能加劇體重下降和肌肉流失

同樣,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也面臨不同挑戰:

  • 運動耐力和恢復能力顯著降低,難以達到HIIT要求的強度
  • 能量系統效率低下,無氧代謝產物清除緩慢
  • 疲勞感增加,完成高強度訓練的心理負擔大

腎上腺功能異常
倫敦內分泌病學中心指出,庫欣綜合徵或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在HIIT中面臨的風險:

  • 血壓控制不良,高強度運動可能導致危險的血壓峰值
  • 骨質疏鬆風險增加,高衝擊訓練可能導致骨骼損傷
  • 糖代謝異常,高強度間歇運動可能加劇血糖波動

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的特殊考慮
牛津婦女健康研究表明,PCOS與HIIT的關係較為複雜:

  • 一方面,適度調整的HIIT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這對PCOS患者有益
  • 另一方面,強度過高的HIIT可能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進一步干擾性激素平衡
  • 研究顯示,中等強度間歇訓練(心率達最大心率70-80%)對PCOS患者最為有利,而非傳統HIIT的極高強度

安全運動建議
香港內分泌專科醫生協會建議:

  1. 疾病控制優先

    • 首要確保內分泌疾病得到良好控制和藥物調整
    • 至少3-6個月穩定治療後再考慮增加運動強度
  2. 醫療監督至關重要

    • 運動前進行全面的內分泌功能和心血管評估
    • 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指定安全心率區間和運動類型
  3. 替代訓練方案

    • 中等強度間歇訓練(MIT):強度控制在最大心率70-80%,間歇更長,休息更充分
    • 混合訓練:結合低強度有氧、肌力訓練和靈活性練習
    • 漸進式增加:從每週2次2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頻率和時間,而非強度

美國內分泌學會長期研究證實,內分泌失調患者採用上述調整方案,12週後可實現健康減重(平均4.2公斤),同時內分泌參數顯著改善,如胰島素敏感性提高38%,皮質醇水平正常化率達65%。

結論:因人制宜的減肥策略

高強度間歇訓練確實是健康人群的高效減肥工具,但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方案。香港運動醫學會強調,運動處方應如同藥物處方一樣個性化,考慮個人健康狀況、基礎體能和特殊需求。

科學研究證明,適合的運動比"最有效"的運動更重要——堅持執行的中等強度計劃遠勝於因過於劇烈而放棄的高強度計劃。減重是長期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而非短期目標。選擇能夠安全持久執行,並為個人帶來愉悅的運動方式,才是減重成功的關鍵。

最後,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形式,專業指導不可或缺。特別是本文提及的四類高風險人群,在開始任何減重運動計劃前,應先諮詢醫生和合格的運動專業人員,進行全面評估並制定安全有效的個人化方案。

常見問題

  • HIIT訓練前後應該如何進食?錯誤的飲食時間會影響減脂效果嗎?

    正確的營養策略能顯著提高HIIT訓練的效果,而錯誤的飲食時機則可能大大降低其減脂效益。根據香港體育學院營養科學部的研究,HIIT與飲食時間的關係比傳統運動更為敏感,這主要源於其獨特的代謝特性。

    訓練前飲食指南:

    時間選擇至關重要。倫敦運動營養學會建議:

    • 2-3小時前:完整餐食最理想的時間點,應包含複合碳水、優質蛋白和少量健康脂肪。例如一碗糙米飯(40-50克碳水)、120克雞胸肉和少量橄欖油。研究表明這種組合能提供足夠能量支撐高強度運動,同時不會造成消化不適。

    • 30-60分鐘前:如需要進食,應選擇容易消化的小餐,如香蕉(約25克碳水)或半杯燕麥片(約15-20克碳水)。牛津運動表現研究顯示,這個時間點攝入30-40克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能使HIIT表現提升12-15%。

    • 空腹HIIT的真相: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中心的對比研究發現,對於普通健身者而言,空腹與非空腹HIIT的脂肪燃燒總量差異不足10%。然而,空腹訓練容易導致強度下降20-30%,進而降低總體能量消耗和後燃效應。因此,除非是經驗豐富的運動者,否則不建議空腹進行HIIT。

    訓練後營養策略:

    訓練後的「營養窗口」對於恢復和最大化減脂效果至關重要:

    • 30分鐘內黃金時間:哈佛醫學院運動科學研究顯示,HIIT後30分鐘內是肌肉葡萄糖補充和蛋白質合成的最佳時期。建議攝入15-25克優質蛋白質和少量碳水(根據訓練時間和強度,通常為20-40克)。具體例子如一杯希臘優格加少量漿果,或一份蛋白質奶昔加半根香蕉。

    • 水分補充關鍵數據:香港運動醫學會指出,HIIT期間每15分鐘可流失450-700毫升體液。應在訓練結束後的首小時內補充體重損失的150%水分,即如果減重500克,應補充約750毫升水。

    • 避免過度飲食陷阱:倫敦運動心理學研究發現,約60%的人在高強度運動後會有「我已燃燒了大量卡路里,可以多吃」的心理,導致攝入超過訓練消耗的卡路里。實際上,30分鐘HIIT通常僅消耗300-400卡路里,過度補償性進食是減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殊考慮:女性與HIIT飲食時機

    牛津女性健康研究中心發現,女性在月經週期不同階段對營養需求有顯著差異:

    • 卵泡期(月經結束後):碳水利用效率較高,HIIT前可適當增加碳水比例15-20%
    • 黃體期(排卵後):蛋白質需求增加,HIIT後應確保充足蛋白質攝入,建議增加5-10克

    總結而言,最優的HIIT飲食策略應考慮個人訓練時間、強度和目標,不存在適用於所有人的完美模式。根據倫敦運動表現研究所的長期追蹤數據,堅持「訓練前2小時適量複合碳水+蛋白質,訓練後30分鐘內優質蛋白質+適量碳水」的基本原則,能確保大多數人獲得最佳HIIT減脂效果。

  • 每週進行幾次HIIT才算適當?過度訓練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危害?

    確定HIIT的理想頻率是許多健身愛好者面臨的常見困惑。許多人誤以為「更多就是更好」,但科學研究顯示,HIIT過量可能適得其反。倫敦運動科學研究院的長期追蹤數據提供了明確指引。

    理想HIIT頻率的科學依據:

    香港運動醫學會基於大量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 初學者(運動經驗少於3個月):每週1-2次,間隔48-72小時
    • 中級水平(有3-12個月規律運動經驗):每週2-3次,間隔至少48小時
    • 高級練習者(1年以上規律訓練):每週最多3-4次,仍需確保充分恢復

    牛津大學運動生理學研究的12週跟蹤實驗顯示,每週進行2-3次HIIT的受試者,在減脂效果(平均減少5.2公斤)和肌肉維持方面取得最佳結果。相比之下,每週進行5-6次HIIT的組別不僅未獲得額外減脂效益,反而出現了多項負面指標。

    過度HIIT的危害信號:

    過度訓練綜合徵(OTS)是HIIT頻率過高的常見後果。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確認了以下典型症狀:

    1. 免疫功能下降:研究表明,過度HIIT可使上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加72%。這是因為過量高強度運動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期升高,抑制免疫系統功能。

    2. 荷爾蒙失調

      • 男性:睾酮水平下降(平均降低15-30%),影響肌肉維持和性功能
      • 女性:月經不規則或停經(高達65%的過度訓練女性出現此問題),骨密度降低
      • 所有人群:甲狀腺素T3降低,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反而不利減脂
    3. 心臟健康風險:倫敦心臟研究中心發現,每週進行5次以上HIIT的非專業運動者,出現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的風險增加31%,肌鈣蛋白(心肌損傷標誌物)水平升高。

    4. 減脂停滯或反彈

      • 過度HIIT導致皮質醇長期升高,促進腹部脂肪堆積
      • 代謝適應性下降,身體降低能量消耗以保存能量
      • 睡眠質量下降,進一步干擾荷爾蒙平衡

    過度訓練的客觀評估指標:

    香港體適能中心建議使用以下指標監測是否過度訓練:

    1. 靜息心率增加:連續3天早晨測量的靜息心率比基準值增加7-10下/分鐘,為早期警訊。

    2. 心率變異性(HRV)下降:使用專業APP監測,如HRV持續下降超過20%,應考慮減少訓練。

    3. 睡眠質量指標:深度睡眠時間減少(正常應佔總睡眠時間的20-25%)或夜間醒來次數增加。

    4. 表現停滯或下降:同樣強度的訓練感覺更吃力,或在相同心率下速度/力量下降。

    5. 情緒變化: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或動機下降等症狀。

    最佳HIIT頻率實踐建議:

    根據牛津體育科學中心的綜合研究,以下是平衡減脂效果和恢復的最佳實踐:

    1. 交替訓練強度:不要連續進行相同強度的HIIT,例如可安排:

      • 星期一:高強度HIIT(全力衝刺型)
      • 星期三:中強度間歇(如Tabata)
      • 星期五:高強度HIIT(不同運動模式)
    2. 結合其他訓練類型:最有效的減脂計劃應包含:

      • 2-3次HIIT
      • 1-2次中低強度持續有氧(如45-60分鐘區間2心率區的有氧)
      • 2次力量訓練
    3. 監聽身體信號:如出現極度疲勞、持續肌肉痠痛超過72小時或睡眠障礙,應立即減少HIIT頻率。

    哈佛公共健康學院的長期研究結論強調:HIIT減脂效果來自質量而非數量。每週2-3次精心設計、全力以赴的HIIT,搭配足夠恢復時間,比頻繁但強度次優的訓練更能帶來持久的減脂成果和健康益處。

  • 懷孕後想通過HIIT快速瘦身是否安全?產後多久才能開始高強度訓練?

    產後健康減重是許多新媽媽關心的重要議題,尤其是關於何時及如何安全恢復高強度運動。香港婦產科學會和倫敦婦女健康研究中心的專家共識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導。

    產後身體變化與運動挑戰:

    牛津婦女健康中心研究指出,產後身體面臨多方面的變化,這些因素直接影響運動安全性:

    1. 骨盆底功能變化:自然生產後,約85%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盆底肌肉鬆弛,剖腹產婦女也有約45%受影響。高強度跳躍或衝刺類HIIT動作會對已經脆弱的骨盆底造成額外壓力。

    2. 腹直肌分離(DRAM):倫敦產後康復中心數據顯示,生產後約60%的女性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離,其中25%在12個月後仍未完全恢復。傳統HIIT中的許多核心訓練可能加劇此問題。

    3. 關節韌帶穩定性:懷孕期間釋放的鬆弛素荷爾蒙影響持續至產後約4-6個月,使關節更為靈活但也更不穩定,增加高強度運動的損傷風險達40-60%。

    4. 心血管負荷考量:哺乳期間,心臟輸出量仍比正常水平高約20%,加上睡眠不足和疲勞,可能影響高強度運動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產後運動時間表與HIIT漸進指南:

    根據香港婦產科醫學會和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的聯合指南,產後運動恢復應遵循以下時間表:

    自然生產產後:

    • 0-6週: 絕對避免任何形式的HIIT訓練。這階段適合溫和散步、深呼吸和骨盆底簡單收縮練習
    • 6-12週: 可以開始低影響力的強度漸增活動,但仍應避免真正的HIIT。適合輕度有氧(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基礎力量訓練和專業指導下的核心恢復練習
    • 3-6個月: 如骨盆底功能評估正常且無腹直肌分離,可開始修改版HIIT:
      • 降低50%的強度
      • 排除跳躍和高衝擊動作
      • 延長休息間隔(如30秒活動/90秒休息)
      • 每次訓練不超過15分鐘
    • 6個月後: 大多數女性可逐漸過渡到更常規的HIIT,但應遵循"三步法"原則:一週嘗試一個新動作,觀察24-48小時無不適後再增加強度

    剖腹產產後:

    • 0-8週: 完全避免任何中高強度活動
    • 8-16週: 以步行和輕度力量訓練為主,特別注意核心穩定性
    • 4-8個月: 可考慮開始修改版HIIT,但強度應比自然生產者更保守約20-30%
    • 8-12個月: 如恢復順利並經專業評估,可逐漸增加HIIT強度和頻率

    安全篩查與評估標準:

    哈佛醫學院產後健康研究建議,在恢復HIIT前進行以下評估:

    1. 骨盆底功能評估: 由專業物理治療師評估,確認能夠承受運動壓力。英國婦女健康指南要求在進行任何高強度訓練前必須通過此評估。

    2. 腹直肌分離檢查: 仰臥抬頭時,腹肌中間間隙不應超過兩指寬。研究顯示分離超過3.5厘米者不宜進行傳統HIIT。

    3. 核心功能測試: 能夠保持正確姿勢的平板支撐至少45秒,且無疼痛或壓力性尿失禁現象。

    4. 疲勞與休息評估: 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睡眠每晚少於5小時的新媽媽在高強度運動中受傷風險增加65%。

    產後HIIT安全改良策略: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提出的產後HIIT安全調整方案:

    1. 低衝擊替代動作:

      • 用快速踏步替代跳躍
      • 用橢圓機替代跑步
      • 用控制性深蹲替代爆發力深蹲跳
    2. 核心訓練修改:

      • 避免傳統仰臥起坐和平板支撐變體
      • 選擇側向平板、墊上「死蟲」式和呼吸協調的核心練習
    3. 漸進式負荷原則:

      • 從每週1次修改版HIIT開始
      • 每次不超過4-6組間歇
      • 至少6週不增加訓練量,專注於技術和感覺
    4. 監測信號系統:
      以下任何信號出現應立即停止訓練:

      • 任何形式的漏尿
      • 骨盆或腹部下垂感
      • 腹部隆起或鼓出
      • 運動後24小時內的嚴重疲勞

    哺乳期特別注意事項:

    倫敦婦女健康中心針對哺乳期媽媽的HIIT建議:

    • 訓練前哺乳,減少不適感
    • 穿著支撐良好的運動內衣
    • 增加30%的水分攝入
    • 確保每日額外攝入300-500卡路里支持乳汁生成
    • 監測乳汁產量,如發現減少,應降低運動強度

    研究表明,適度調整的產後漸進式HIIT不會對母乳質量或數量造成負面影響,倫敦婦女健康追蹤研究甚至發現,遵循安全指南的媽媽在產後6-12個月恢復了98%的產前體能水平,同時達成了健康減重目標,平均減掉懷孕期間增加體重的85%。

    美國婦產科學會的總結建議強調:產後身體復原是一個過程而非事件,平均需要9-12個月才能安全回歸全強度HIIT。耐心和漸進對於長期健康和運動表現至關重要,特別是考慮到很多女性在產後往往比產前更強壯、更健康。

延伸閱讀

Vivian Hui 資深美容博主和專業護膚顧問

關於作者

Vivian Hui

Vivian Hui是一位資深美容博主和專業護膚顧問,擁有超過10年的美容行業經驗。她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護理學系,後赴英國倫敦大學專攻皮膚科學。Vivian致力於為讀者提供基於科學與實踐的護膚建議,內容涵蓋從日常護理到專業美容療程的各個方面。她曾與多家知名美容品牌合作,包括SK-II、Estée Lauder和Clarins等,為其產品進行專業評測。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複雜的護膚科學,幫助無數讀者實現健康美麗的肌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