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護理全攻略】7大必知事項,媽媽產後恢復更輕鬆!

【產後護理全攻略】7大必知事項,媽媽產後恢復更輕鬆!

撰文: Vivian Hui - Hygge Spa

生完寶寶,迎來的不僅是新生命的喜悅,還有一段需要精心呵護自己的特殊時期。產後42天,又稱「坐月」,是媽媽身體逐漸恢復的關鍵階段。這段時間的護理做得好,不僅能幫助身體更快回復,還能預防許多常見的產後問題。今天就為各位新手媽媽分享產後護理的7大注意事項,助你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1. 傷口護理與觀察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傷口護理都是產後恢復的首要任務。

順產傷口 (會陰傷口)

會陰傷口需要保持清潔乾燥,預防感染。每次如廁後用溫水清洗,避免使用衛生紙擦拭造成刺激。香港婦產科張醫生建議,可以使用產後專用的沖洗瓶加溫水,輕輕沖洗會陰區域,再用柔軟的棉巾輕拭或自然風乾。

如果有會陰縫合,更要注意觀察有無紅腫、異味或過度疼痛的情況。產後初期可使用冰敷減輕腫脹,20分鐘為一次,每天3-4次。我自己順產後用冰袋敷了三天,明顯感覺腫脹減輕!

剖腹產傷口

剖腹產傷口通常需要7-10天才會拆線或拆除傷口貼。在此期間,保持傷口乾燥是關鍵。洗澡時避免水直接沖洗傷口區域,可以使用淋浴而非浸泡。日常注意:

  • 不要自行撕掉傷口上的敷料或貼布
  • 避免使用刺激性產品在傷口附近
  • 穿著寬鬆的棉質衣物,避免壓迫傷口

任何傷口發紅、有異味、滲液或疼痛加劇都需立即就醫,這可能是感染的徵兆。

2. 產後出血與子宮恢復

產後出血(惡露)是子宮內膜脫落和子宮逐漸恢復的自然過程,通常持續4-6週。了解正常的惡露變化有助於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惡露的正常變化規律為:

  • 初期(1-3天):鮮紅色,量較多
  • 中期(4-10天):粉紅色或淡褐色
  • 後期(10天後):黃白色或白色,量逐漸減少

我的親身經歷是,產後第10天左右惡露已經變成褐色,到第3週幾乎沒有了,但每個人的恢復進度不同,不用過於着急比較。

警示信號: 如果出現大量鮮紅色出血(如短時間內濕透一片衛生巾)、血塊大於雞蛋大小、或惡露有惡臭,應立即就醫,這可能是子宮收縮不良或感染的徵兆。

保持溫暖、避免過度勞累和適當活動都有助於子宮收縮和恢復。傳統上的溫熱食物確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但沒必要過度忌口至營養不良。

哺乳與乳房護理

3. 哺乳與乳房護理

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同時哺乳也有助於子宮收縮和媽媽恢復體形。但初期的哺乳過程可能充滿挑戰。

預防乳腺炎

乳腺堵塞是產後常見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可能發展為乳腺炎。預防措施包括:

  • 確保寶寶正確含接乳頭
  • 哺乳後用溫毛巾輕輕按摩乳房
  • 避免穿著過緊的胸罩
  • 定時餵奶,避免乳汁淤積

我第一次哺乳時遇到了乳腺堵塞的問題,經驗是及早處理非常重要,感覺到乳房有硬塊時,可以在哺乳前用溫毛巾敷一下,再輕輕按摩。

乳頭護理

初期哺乳可能導致乳頭疼痛或破裂,護理方法:

  • 每次哺乳後讓乳頭自然風乾
  • 可以塗抹少量純羊毛脂或母乳在乳頭上保護
  • 如乳頭有傷口,可使用乳頭保護罩短期緩解

真實故事:我的好朋友第三天開始乳頭就破皮了,非常痛苦,差點放棄母乳餵養。後來諮詢了泌乳顧問,調整了寶寶的含接姿勢,問題很快改善。所以如果遇到哺乳困難,建議及早諮詢專業的泌乳顧問!

4. 飲食與營養補充

產後飲食對媽媽恢復和乳汁質量都有重要影響。無需太講究「坐月食譜」的傳統限制,關鍵是均衡營養。

均衡飲食原則

  • 優質蛋白質:瘦肉、魚、蛋、豆製品,幫助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
  • 富含鐵的食物:深綠色蔬菜、紅肉、豆類,預防貧血
  • 鈣質:乳製品、小魚乾、芝麻等,維持骨骼健康和乳汁分泌
  • 新鮮蔬果:提供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

我在坐月期間每天至少保證兩餐有蛋白質,大量蔬菜水果,避免便秘問題,體力恢復得比預期快很多。

飲水與溫補

充足的水分攝入對乳汁分泌至關重要。傳統認為產後要避免生冷食物,現代醫學認為適度溫補有益,但不必過度忌口。

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蹄、魚湯等確實有助於皮膚彈性恢復,但效果因人而異,不必強求。

5. 運動與身體恢復

適當的產後運動有助於恢復體形、增強體力並預防產後抑鬱。但切記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產後初期 (1-2週)

以輕微活動為主:

  • 深呼吸練習
  • 盆底肌收縮練習(凱格爾運動)
  • 輕柔的腹部收縮

我從產後第三天就開始做凱格爾運動,雖然一開始感覺不明顯,但對防止漏尿確實很有幫助。

產後中期 (2-6週)

可以增加:

  • 輕度伸展
  • 短距離平地散步
  • 溫和的骨盆傾斜運動

注意事項

  • 剖腹產媽媽應等傷口完全癒合後才增加運動量
  • 運動時如有不適或出血增多應立即停止
  • 運動前後充分飲水
  • 避免提重物或激烈運動

** 提醒:** 產後6週檢查前,不建議進行跑步、跳躍等高強度運動,即使你感覺恢復得很好。忽視這點可能導致盆底功能問題!

6. 心理調適與情緒管理

產後情緒波動是很常見的,約有80%的新手媽媽會經歷「產後憂鬱」(Baby Blues),主要是荷爾蒙變化和生活改變所致。

產後憂鬱的常見症狀

  • 情緒低落或易怒
  • 無故哭泣
  • 疲勞過度
  • 對寶寶感到焦慮或擔心
  • 睡眠困難(即使寶寶睡著了)

這種情況通常在產後兩週內自行緩解。但如果症狀持續超過兩週或加重,可能是產後抑鬱症,需要專業幫助。

緩解方法

  • 接受家人幫助,保證足夠休息
  • 與伴侶坦誠溝通感受
  • 適當安排獨處時間
  • 加入媽媽互助群體分享經驗
  • 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我自己產後第4天曾無緣由地大哭一場,當時很害怕是不是得了產後抑鬱。後來了解到這是正常的荷爾蒙波動,放鬆心情後很快就好轉了。但我有朋友的情緒問題持續了很久,最後是在家庭醫生建議下尋求了心理諮詢才有改善。所以情緒問題不要輕視或羞於求助!

7. 夫妻關係與性生活恢復

產後夫妻關係的調整和性生活恢復是很多新手父母關心但不好意思詢問的問題。

性生活恢復時間

醫學建議產後至少等待6週再恢復性生活,確保子宮頸口完全閉合、傷口癒合和惡露排淨。產後6週檢查時,醫生通常會評估是否可以恢復性生活。

即使身體已經準備好,心理上的調適也很重要。很多新媽媽可能因為疲勞、身體變化或育兒壓力而暫時失去興趣,這都很正常。

注意事項

  • 恢復性生活初期使用潤滑劑,因為荷爾蒙變化可能導致陰道乾澀
  • 嘗試舒適的姿勢,避免壓迫傷口
  • 即使哺乳期間也應考慮避孕,因為排卵可能在月經恢復前發生
  • 保持坦誠溝通,相互理解和支持

總結:把握產後黃金恢復期

產後42天是媽媽身體恢復的黃金期,這段時間的護理會影響長遠的身體健康。希望以上7大注意事項能幫助各位新手媽媽順利度過產後恢復期,迎接健康美好的育兒生活!

記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恢復速度都不同,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適當休息、均衡飲食、保持愉快心情才是恢復的關鍵。如有任何不適或疑問,別猶豫,及時諮詢醫生是最明智的選擇。

你有什麼產後恢復的心得或疑問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常見問題

  • 產後多久可以洗頭和洗澡?傳統「坐月」禁洗頭是否有必要?

    現代醫學認為,產後只要身體狀況允許,即可正常清潔個人衛生。順產媽媽通常產後當天或次日就可以洗澡洗頭;剖腹產媽媽需等傷口敷料移除後(通常是2-3天)才能淋浴,但需避免浸泡傷口。

    傳統「坐月」禁洗頭主要源於過去衛生和保暖條件有限的時代。現在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下,適當清潔反而有助於預防感染。關鍵是:

    • 保持浴室溫暖,避免著涼
    • 洗後立即吹乾頭髮,避免頭部受寒
    • 使用溫水而非冷水
    • 不要過度勞累,洗澡時間不宜過長
  • 哺乳期間能吃什麼水果和蔬菜?有哪些食物需要避免?

    哺乳期間大多數水果和蔬菜都是安全且有益的,它們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特別推薦:

    適合食用的水果蔬菜:

    • 深綠色蔬菜(西蘭花、菠菜等):富含葉酸和鐵質
    • 胡蘿蔔、南瓜:豐富的β-胡蘿蔔素
    • 香蕉、奇異果:含鉀和維生素C
    • 蘋果、梨:易消化且含膳食纖維

    需要注意的食物:

    • 柑橘類水果(如橙、柚子):少數寶寶可能對母乳中的柑橘成分敏感,表現為煩躁或皮疹
    • 辛辣蔬菜(如生洋蔥、大蒜):可能改變母乳味道,部分寶寶可能拒絕吸吮
    • 高過敏性食物(如草莓、芒果):如家族有過敏史,建議謹慎食用並觀察寶寶反應

    實際上,大多數寶寶對媽媽飲食中的少量可能引起敏感的食物並無不良反應。建議採用「觀察法」:如發現寶寶在你食用某種食物後出現不適(如異常哭鬧、腹瀉、皮疹),可暫停食用該食物2週,再嘗試少量重新引入觀察反應。維持多樣化均衡飲食對媽媽和寶寶都更有益。

  • 產後腰痛和骨盆痛是正常的嗎?如何緩解?

    產後腰痛和骨盆痛非常常見,約有50%的新媽媽會經歷這些不適。懷孕期間荷爾蒙鬆弛韌帶,加上生產過程中的壓力,以及照顧新生兒的姿勢不當,都可能導致這些疼痛。

    緩解方法:

    1. 正確姿勢

      • 哺乳時使用支撐枕墊,避免駝背
      • 抱寶寶時盡量將寶寶靠近身體中心,減少單側受力
      • 彎腰時屈膝,避免直接彎腰
    2. 溫敷與適度活動

      • 疼痛部位可用溫熱毛巾或熱水袋敷20分鐘
      • 每天進行溫和伸展,如貓牛式、骨盆傾斜練習
      • 適度的散步有助於肌肉放鬆和血液循環
    3. 支撐與輔助

      • 考慮使用產後收腹帶或骨盆支撐帶
      • 睡覺時在腿間放置枕頭以保持髖關節對稱
    4. 專業幫助

      • 若疼痛持續超過6週或嚴重影響日常活動,應考慮諮詢物理治療師
      • 針對產後恢復的專業按摩也有助於緩解肌肉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產後疼痛常見,但不意味著你必須忍受。若疼痛加劇、伴隨發麻或刺痛感,或出現單側嚴重疼痛,應立即就醫,因為這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大多數產後骨骼肌肉疼痛會在6個月內逐漸緩解,但主動尋求適當治療可以大大加速恢復過程。

延伸閱讀

Vivian Hui 資深美容博主和專業護膚顧問

關於作者

Vivian Hui

Vivian Hui是一位資深美容博主和專業護膚顧問,擁有超過10年的美容行業經驗。她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護理學系,後赴英國倫敦大學專攻皮膚科學。Vivian致力於為讀者提供基於科學與實踐的護膚建議,內容涵蓋從日常護理到專業美容療程的各個方面。她曾與多家知名美容品牌合作,包括SK-II、Estée Lauder和Clarins等,為其產品進行專業評測。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複雜的護膚科學,幫助無數讀者實現健康美麗的肌膚目標。